高等教育“教学成果”的本义与歧义

时间:2024-02-22浏览:55设置

摘要:高校教学以高深知识为内容,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。高等教育“教学成果”理应是目标与结果的统一、师生双边主体作用的统一、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的统一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,归根结底应是教学与发展的统一,它只能由学生的发展来认定。由于高校教学目标具有模糊胁ゲタ耐动态性,教学效果的载体形式异常复杂,评价主体的地位明显不对称,因此高等教育“教学成果”实际上处于“测不准”的状态,高等教育“教学成果奖”在实施过程中也就出现各种歧义。若高等教育“教学成果奖”所奖非所实,就可能助长虚饰浮夸之风,造成教学质量假象,并使“良心活”发生异化。为此,亟须对高等教育“教学成果”进行前提性反思和正当性审查。

关键词:高校教学;教学成果;教学成果奖;“测不准”

“教学成果”在高等教育领域原本不是一个专业术语,人们一般都是比较笼统地使用这个词,这在高等教育的日常中并不妨碍交流和理解,也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。然而,当高等教育“教学成果”成为一个重要的官方奖项,且这个奖项可以从校级、省级一直评到国家级并附有重赏的时候,兹事体大,那就再也不能任由这个词依旧处于笼统、多义的状态,而是必须作出准确界定,给出一个合乎逻辑的定义。否则名不正言不顺,在奖项的申报和评审过程中就可能生出诸多歧义,以至于所奖非所实,不但殃及奖项本身的正当胁ゲタ耐公信力,甚至还可能贻误高校教学。基于此,本文就高等教育“教学成果”的含义作初步探讨,以求教于同行学者,并期待引起更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关注。

一、高等学校教学的特性

在高等教育学理论中,“教学”通常被界定为“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双边活动过程”,这个过程“就其本质来说,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知识的过程,也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,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”。[1]这个定义源自普通教育学,阐释了教学的基本特征,框定了教学活动中教师、学生、媒介三大要素。在此基础上厘清高等学校教学的特性,是探讨高等教育“教学成果”的逻辑前提。

1.特殊的双边活动

高校教学的双边活动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,缺少任何一方都构不成教学。高校教学的特性首先体现在活动的双边主体身上。

学生是教的客体、学的主体,无论是传统年龄还是非传统年龄的大学生,他们都已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,认知能力趋于成熟,初步形成了自我学习、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,也初步实现了个体社会化。在高等教育阶段,教师通过言传口授方式“教会”学生的重要性相对降低,学生主动学习探索、自己“学会”的重要性相对提高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不重要,而是说教师主导作用的性质和目标发生了变化,即从“教会”学生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“学会”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、普及化阶段,大学生个体差异巨大,基础学力不齐,就学动机多样,价值取向多元。无论是在同一高校,还是在同一专业、同一班级,学生的同质性都在减少,异质性都在增加。面对这样一个多样而异质的群体,高校教学的复杂性早已今非昔比。

高校教师既是教者,又是学者,职业身份具有双重性。高校教师首先是教者,教书育人永远是其第一职责,是天职;当教学和科研发生冲突时,后者必须服从于前者,这是高校“科学研究教育性原则”的内在要求。[2]但是,高校教师的教者身份与学者身份是相辅相成、互为源流、密不可分的。在洪堡时代,由于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,师生双方基本志同道合,学术研究成为连接他们的共同纽带,大学教师的双重身份在当时是可以统一的。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、普及化阶段,高校内外部条件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,教师双重身份的统一基础已大为动摇,特别是随着“不出版就出局”评价制度的盛行,这种统一性备受侵蚀,导致双重身份的冲突愈演愈烈,“重科研轻教学”几乎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共同的痼疾。尽管博耶很睿智地为这个学术职业划分了“四种学术”[3] ,意在缓解高校教师的身份冲突,但路漫漫其修远兮,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关键还得取决于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。在量化评价大行其道的当下,头顶“不出版就出局”的紧箍咒,天职是一回事,生存则是另一回事,孰轻孰重,不言自明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高校教师如何履行好双重身份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,就成为一个剪不断、理还乱的无解难题。

2.高深知识的教学难点

高校的教学内容属于高深知识的范畴。高深知识的特点,一是专业性:专门而又精细,只有系统接受了专业教育的人,才能理解和掌握;二是深奥性:建立在大量前置性知识的基础之上,没有相关前置性知识的储备,也很难理解和掌握;三是前沿性、动态性、不稳定性:位于本知识领域的前沿地带,位于“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”,处在变化、发展的动态过程之中。布鲁贝克把高深知识看作是“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学”,在他看来,“高深”不仅仅是“程度”的不同,更重要的是量变会导致质变,形成“不同性质”的教育体系。[4]

高深知识的教学之难,一方面在于,理解和掌握高深知识,需要付出更多的必要学习时间,进行更加艰苦的脑力劳动;另一方面在于,高深知识的教学是一种探索性教学,教学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,具有动态胁ゲタ耐发展性。探索性教学也需要教师讲授,但讲授的重点,主要不是结论,而是得出结论的过程,是结论的来龙去脉;探索性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结论本身,更要引导学生把结论当作问题,让他们知道“科学界在每一阶段所提出的合乎理性的解释、理论和假说不论多么必要,却又是多么不稳定和具有临时性质”[5] ;探索性教学不仅坐而论道,更要坐言起行,付诸探索的行动,以问题为起点进行思考,直至将教学过程与研究过程